沂南融媒讯 8月4日至6日,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追寻红色记忆·情暖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深入沂南县,在这片沂蒙精神发源地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教育与支教服务的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红色场馆感悟精神伟力,深入山区村庄陪伴留守儿童,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年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 感悟沂蒙精神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红嫂纪念馆内,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区人民与党和军队的鱼水深情。队员们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聆听“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李桂芳肩扛火线桥等感人事迹。红嫂们超越血缘的大爱与毁家纾难的牺牲精神,让在场队员数次落泪。“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红嫂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一位队员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唱响信仰之歌 坚定向党决心
踏入孙祖镇东高庄村,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铿锵旋律回荡耳畔。这里是这首时代强音的诞生地,1940年,沙洪与王久鸣在抗日烽火中创作的旋律,穿越80余载依然振奋人心。队员们通过歌谱手稿、创作史料重温创作历程,在纪念碑前深情瞻仰;陈若克烈士怀抱幼女英勇就义的悲壮事迹,更让大家热泪盈眶。随着《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展演展开,村庄在党的领导下不屈抗争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展,队员们齐声高唱《跟着共产党走》,激昂歌声中,信仰的力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传承。
触摸供销历史 体悟责任担当
在中国第一个经济合作社“九合成”的发源地,队员们走进沂南供销史馆。泛黄的账簿、斑驳的算盘、老式货柜……80余载风雨历程浓缩于一件件展品中。从烽火年代保障物资供应,到新时代服务“三农”,沂南供销社的发展史,正是“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生动注脚。“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货物,更是责任与信任。”队员们在留言簿上写下的感悟,道出了对供销人坚守的敬意。
发挥专业所长 守护童心梦想
“我们来做趣味数学游戏啦!”在铜井镇新王沟村,实践团团长薛雯予的开场白点燃了留守儿童的热情。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为十几名孩子带来课业辅导、手工课堂和数学趣味互动:用折纸演示几何原理,以故事讲解数学逻辑,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第一次支教很紧张,但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给了我们力量。”队员们说。新王沟村党支部书记王纪堂评价道:“学子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真挚的关怀和向上的力量。”
此次沂南之行,队员们在红色场馆中淬炼思想,在支教课堂上传递温暖。当踏上归程,沂蒙红嫂的大爱、《跟着共产党走》的信仰、供销人的坚守已化为火种,植入每位队员心中。大家表示,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奋进力量,在青春赛道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通讯员 | 范修竹、薛雯予、张红珊
编辑 | 李祥莲
红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